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18-03012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18-06-18
[ 发布日期 ]
2018-06-18
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11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渝经信复函〔2018〕278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11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民建重庆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造西部机器人产业高地的建议》(第0110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市金融办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机器人企业集中在两江新区和永川高新区,已初步形成研发、检测、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正在建设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永川凤凰湖产业园区是工信部授牌的全国唯一的机器人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我市机器人产业的产值从2010年的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超过70亿元,年均增长50%。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拥有机器人企业9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级企业1家。

(二)产业链逐渐形成。目前,全市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形成研发、检测、本体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服务的产业链。2017年,我市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达到3739台,增长60.6%,产值超过13亿元,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制造产值约0.2亿,机器人系统集成产值约60亿。

(三)龙头企业争相聚集。在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固高科技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后,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厂商又有四家落地,分别是:全球第五的川崎机器人项目,全球第三的库卡徕斯与长安工业合资的机器人项目,全球第一的发那科机器人重庆技术中心项目,全球第二的ABB机器人重庆应用中心项目。

(四)研发体系加快构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在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和人才方面也有了多年积累,部分已形成较为成熟产品或样机;华中数控、固高科技等企业也将研发中心落户重庆;金山科技的医用机器人研发中心还获得国家的支持资金;系统集成企业也聚集了大批的系统研发人员。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领。出台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渝委发〔2017〕13号)、《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渝府发〔2013〕74号)、《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年)》(渝府办发〔2015〕137号)、《重庆市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渝经信发〔2016〕85号)、《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17〕26号)、《加快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渝府办发〔2016〕265号)、《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渝经信发〔2018〕22号)等文件,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二)广泛开展“机器换人”。在重点领域广泛实施“机器换人”行动,鼓励企业大量使用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用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

(三)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围绕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等在工厂中的集成应用,建成一批具备标杆、示范意义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四)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机器人企业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研发人员和技术骨干。组织我市职业院校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机器人制造、操作和维修技能人才。大力实施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项目,每年培训5000人。在全国首批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首轮培训1400人,为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素质。

(五)不断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用”结合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模式,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的转化机制,创新产业、技术和资本互动的融合体系,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六)搭建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供需对接会等方式开拓应用市场,推广机器人应用。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针对你们提出的各项建议,我委联合各相关部门正在有序的推动,在我市出台的《重庆市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已明确将智能机器人纳入重点发展方向,  下一步我委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一)改革相关部门机构和职能设置,科学配置行政管理服务资源。根据《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要求,市政府将成立大数据智能化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等工作。

(二)出台优惠政策。我市已整合工业振兴、民营经济等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同时市经济信息委正研究制订《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简称“黄金十条”),着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国内外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生产企业重点招商,以及和智能制造相关的智能仓储物流、检测、工业互联网、传感器及控制、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核心软件等项目,完善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并推动3D快速成型技术、激光加工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四)加快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为系统推进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中高级技术人员和人才培训平台建设,我们通过“鸿雁计划”、“巴渝工匠2020计划实施方案”等工程吸引开展紧缺高端技能人才开发和培育。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培养智能制造装备制造、操作和维修技能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英才,建立评选引进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

(五)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壮大我市机器人产业规模。根据现有的银行、融资租赁、担保等资源,搭建机器人产业融资平台,降低机器人企业融资成本。出台《关于引导市属国有银行加大对工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的实施意见》(渝国资<2016>20号),将市属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比重、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比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引导银行持续提高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企业信贷规模;实施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倾斜的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适当降低门槛。2017年度制造业贷款余额2963.8亿元,有利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与产业引导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

(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整合国内外资源,发挥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加快新兴产业领域的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华中数控有限公司HSR-JR603型工业机器人、HSS-LDN NCUC总线式伺服驱动器,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duAro双臂机器人、伺服定位器,重庆长江涂装设备有限责任公司TZR-2涂装机器人等一批新产品快速投放市场。

(七)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研发、设计、检测能力。在国防工业、电子、消费品、医药等典型行业中加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供需对接,带动示范应用。重点支持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做精做大做强,提升重庆机器人产业整体竞争力。

此复函已经我委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