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18-0299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18-06-18
[ 发布日期 ]
2018-06-18
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68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渝经信复函〔2018〕255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68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刘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本土企业创新发展,塑造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品牌的建议》(第0682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本土企业创新发展,塑造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品牌工作提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意见和建议。经我委会同市科委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本土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培育成长。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中科云丛、凯泽科技等本土企业在数据处理及分析领域快速发展,中科云丛人脸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广泛运用于全国主要枢纽机场。目前,中科云丛市场估值已接近100亿元,成为继猪八戒网以后的重庆第二个独角兽公司。博拉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领域开发超过200项产品,应用于汽车、快消、3C家电等多个行业。智慧思特在环保大数据领域发展迅速。虚拟实境、子元科技等VR企业快速发展。

在智能汽车领域:长安汽车研究院、长安福特技术中心、中国汽研等机构平台竞相加强智能汽车技术的应用开发及与整车匹配研究,加快中高档乘用车智能技术的应用发展并快速向中低档乘用车甚至商用车领域延伸,并注重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长安汽车已掌握智能互联、智能交互、智能驾驶三大类60余项智能化技术,拥有技术专利5635件,长安无人驾驶汽车于2016年4月成功完成从渝到京2000公里测试验证,已初步具备HA(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生产能力。中国汽研“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一期已建成投用,开展了1500余辆次的无人驾驶通信、控制等各种性能测试评价。

在集成电路领域:在设计端,西南集成、中科芯亿达等本土企业,在射频、驱动、功率等模拟及数模混合IC设计方向取得建树。在封测端,本土企业平伟实业已进入该领域,建成了存储芯片、功率器件封装测试线。

在分享经济领域:形成了猪八戒网、盼达用车、车位飞(、聚土网、淘会场、智能样机中心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分享经济企业。其中,猪八戒网估值超过百亿,用户规模达到1600万,是全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众包平台;盼达用车已累计投入电动车辆超过7000台,注册用户约100万人,是国内首个支持全城异地还车的分时租赁项目,也是新能源汽车运营效率最高的共享出行项目,在单车日均运营里程、 单车日均运营时长、单车日均共享频次等运营数据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聚土网已实现土地挂牌3.2亿亩,促成千万亩的土地流转,交易金额82.4亿元,并成功获得京东金融等数千万元A+轮融资。

在电子商务领域:全市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近30万户,电商平台企业超过3000个,易宠科技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宠物用品B2C平台,大龙网是国内领先的跨境电商企业之一,香满圆西部农产品电商平台年销售额上亿元,九樱天下、啄木鸟家电维修、千丁互联等企业在社区电商、社区养老、家电维修等移动社区服务领域已崭露头角。

(二)强化大数据智能化本土业品牌建设。以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创建等试点示范工程作为品牌建设的主要抓手,实施品牌培育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品牌培育示范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运行先进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的策划和设计,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品牌示范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和品牌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的交流推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国际国内展会等形式开展品牌宣传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区域品牌试点单位和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对获得认定的区域品牌和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给予每户100万元的奖励资助。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通用等14家企业被认定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累计推进20余家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品牌建设管理体系。持续推动“专家百团千企行”专项行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 通过入企调研,开展企业诊断,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并参与实施,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质量品牌问题。

(三)突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构建。全市智能产业已初具规模,共有智能产业企业3000户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0户左右。部分产业领域已初步显现产业集群特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初步形成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全产业体系。引进广数、华数、川崎(重庆)等企业,年产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超过2000套。在物联网领域,已基本形成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位一体”全产业生态。中移物联网“中国移动OneNET”接入设备超过1000万台,服务企业3000多家。在集成电路领域,基本构建起“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原材料配套”的全产业链条,拥有中电科两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中航微电子8英寸芯片生产线,引进SK海力士、嘉凌新科技封装测试线以及奥特斯IC载板和超硅12英寸硅片生产线。在智能硬件(手机)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显示屏、摄像头、机壳、主板、电声器件等上游零部件基本齐全,产品检测、供应链服务等多环节支撑的产业链,已有传音、欧珀、维沃、金立等8家全国排名前20位的手机品牌商落户重庆,闻泰、沃特沃德、辉烨等7家排名前20位的ODM(贴牌)企业在渝落户。在智能家居领域,已引进格力、美的、海尔、惠科、白雪、豪威尔、京东方等企业约30家,初步形成了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四)强化大数据智能化本土人才聚集。截止2017年,全市智能产业已聚集人才48837人,其中博士551人、硕士2985人、本科12889人;高级职称2549人、中级职称8581人。市教委为培养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制定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的实施意见》,申报新专业时向智能产业相关专业倾斜,要求高校将智能产业二级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年度的重点工作,围绕智能产业设置“新工科”专业点,提前布局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智能类专业,开展高职本科贯通分段培养智能产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针对智能产业今年计划招收2000人左右,支持高水平信息类大学如电子科技大学等来渝办学,推动高校加强智能产业学科专业建设。重庆大学与阿里巴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重庆大学“大数据及软件学院”(依托软件学院),建设面向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5年内为重庆输送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1500人。

(五)强化大数据智能化资金保障。一是争取国家资金。市经济信息委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项目,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总支持资金达到4.5亿元。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二是加大市级投入。2017年,市经济信息委从市财政局安排的工业振兴、民营专项、产业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中安排7.71亿元,支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智能改造、创新驱动等项目1000个。市科委启动实施了一批智能化主题专项,支持长安汽车、中科云丛、西南集成、固高机器人等单位实施了100余项智能化主题专项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三是实施金融保障。市金融办实施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倾斜的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2017年制造业贷款余额达2963.8亿元。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已投资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13个项目,总投资额约254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约1440亿元。

二、后续工作举措

(一)突出规划引领。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等12个产业,突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应用,特别是针对本土企业。二是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通过对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和产业链的大量调研,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智能产业重点产品与服务指导目录》《全市区县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工业振兴资金申报指南》《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等系列文件,强化对大数据智能化的工作指引。

(二)突出重点本土企业培育。加速推进中科云丛、凯泽科技、暴风云尚等人工智能企业在智慧城市、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依托中国汽研等企业,培育新型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领域核心企业。加快长安汽车、小康工业、众泰汽车等车企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核心企业。依托子元科技、虚拟实境等企业加速VR产业发展。依托暴风云尚等企业,加快3D快速建模、全数值仿真等算法研究,培育智能制造、行业服务领域核心企业。鼓励西信天元等企业加大语音、图片、文本等不同类型数据采集存储的研发及产业化投入。推动途作林杰、数字城市等企业加强地理信息处理、文本网页清洗等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支持大海云等企业开展唇语识别、人脸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研发。支持平伟实业、嘉凌新等企业发展先进封装测试工艺。支持声光电、华润微电子等企业加强军民融合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依托金算盘等软件企业,培育医疗、ERP、金融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龙头企业;加快四联集团智能仪器仪表、前卫科技窄带物联网水表气表、恒芯天际安全可信的网络系统等物联网产品的扩产增量。

(三)突出本土品牌培育。一是鼓励本土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本土企业建立运行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创建能力,完善品牌培育规划,引导增强企业品牌培育建设的内生动力,实施品牌培育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二是培育建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要求,重点选择在大数据智能化方面突出的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其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建设。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中科云丛、凯泽科技、猪八戒网、子元科技等大数据智能化企业的宣传力度,提升本土企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实施标准引领工程。鼓励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增加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对牵头制定并获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50、30、20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

(四)强化政策倾斜支持。一是加大资金支持。今年市财政支持产业类重点项目支出11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工业82亿元,拟统筹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专项资金30亿元左右,重点支持我市大数据和智能化产业发展。二是强化金融支持。优化完善本土企业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转贷周转、知识价值信用担保等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为本土高成长性企业提供更大融资支持,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发挥我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本土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探索争取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前提下,适当考虑优先选择本土企业产品和服务用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大数据智能化项目。

(五)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加快布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水平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大数据智能化类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鼓励重庆大学等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设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国际大学,推动在渝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智能类学院,推动有条件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联合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等二级学院。积极扩大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规模。提前布局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智能化类新工科专业,完善专业课程模块。招生计划调整向大数据智能化类专业倾斜,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大数据智能化核心类和相关类学科。到2020年,举办智能类学院5个以上,组建二级学院15个以上,高校智能类及其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年递增10%左右,在校生数量突破20万人,建设20个大数据智能化核心类市级重点学科、4个大数据智能化核心类一流学科;建设28个大数据智能化相关类市级重点学科、6个大数据智能化相关类一流学科;建设107个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类市级重点学科、26个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类一流学科。

此复函已经我委杨丽琼副主任审签。您对以上答复还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5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