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 > 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780L/2021-00879
[ 发文字号 ]
渝府办发〔2020〕49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厅
[ 成文日期 ]
2020-04-10
[ 发布日期 ]
2020-04-24
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渝府办发〔2020〕49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4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消费品工业(含食品、轻工、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增长、服务民生、繁荣市场和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主攻方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群,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增强与关联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促进消费品工业与农业商贸、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西部地区消费品工业先进制造基地和创意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消费品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充分发挥行业市场竞争充分、中小企业为主体、创新要素活跃等产业特性,促进市场机制在原辅料供应、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加速形成;更好发挥政策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引导保障作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2.存量提升与增量引育并举。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做精传统优势产业。把握产业新趋势,适应市场新需求,突出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文创型、智能型及健康化、个性化新兴消费品产业。

3.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并举。全面提升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水平,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主动适应性和灵活协调性。拓宽产品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强化产业间、区域间统筹协同,促进一二三产业、“一区两群”融合发展。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产品、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品种丰富、品质高端、品牌强大的消费品工业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培育5个100亿级、10个50亿级消费品工业龙头企业,10个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品工业品牌;建设2个500亿级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5个100亿级市级特色产业基地。

二、重点方向

整合利用市内外资源,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夯实智能制造能力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塑造“重庆味道”“重庆工艺”“重庆品味”的消费品产业符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产业集群。

(一)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

强化标准引领,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突出品牌建设,不断壮大大宗粮油精深加工、肉制品加工、纸制品加工链群,做精烟草制品、酒类、特色调味品、五金、玻陶、鞋制品,做强“大足五金”“清平玻璃”“荣昌陶瓷”“西部鞋都”等区域品牌,重塑渝派服装“小单快反”新优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高质化、集群化发展。

专栏1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重  点  方  向

农副食品

1.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完善进口原料口岸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增强对现有产业及周边区域原料及终端产品辐射支撑能力。强化绿色优质粮食供给,积极开发米面主食深加工产品、烘焙食品、特殊消费群体营养健康粮油食品,打造长江上游粮油精深加工基地。

2.特色调味品产业。创新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火锅底料、渝菜复合调料、发酵制品等特色调味品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3.肉制品加工产业。提升科学养殖规模,完善饲料加工配套体系,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扩大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速冻方便肉制品比重,打造区域品牌,壮大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4.烟草制品和酒类。优化烟草制品品类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强化品牌和文化带动,提升酿造工艺,打造西南地区白酒优势产区;依托果林资源,开发风味果酒和中高端啤酒。

特色轻工

1.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优化现有纸制品结构,发展低克重卫生纸、纸巾纸、擦拭纸,老年用、妇婴用纸制品。

2.塑料制品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食品级包装、工业用薄膜、汽车轻量化配件、电子电器塑料配件、医用及日用塑料制品,提升对关联产业的协同配套能力。

3.五金及玻陶制品产业。巩固壮大日用玻璃制品、五金制品现有集聚区规模,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绿色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区域品牌,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

4.制鞋产业。加大感温变色皮革、透明皮革等功能鞋材应用,加强鞋类舒适性及功能性研究,推广绿色制造集成技术和柔性生产,丰富现有制鞋集聚区业态,发挥“两群”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发展订单加工。

纺织服装

依托PTA(对苯二甲酸)产业优势,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巩固提高紧密纺、色纺纱、氨纶包芯纱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改造提升无纺布织造和后整理水平,拓展功能新材料的应用,大力开发产业用纺织品新品种,增强与汽车、电子、医药产业自主配套能力,培育产业用纺织品龙头企业。依托品牌服装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发展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等产品,促进夏布、丝绸等传统纺织品与服装产业结合,加快弥补原辅料供应和互联网营销短板,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个性化高端定制业务,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二)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产业。

顺应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和引领新消费需求,围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等方向,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强化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新营销赋能,创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着力引进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栏2  新兴消费品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重  点  方  向

特色消费品

以“保障安全、营养健康”为方向,挖掘利用特色农林资源,强化风味功能研究,推动薯类、火锅、小面等主食工业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生产供应模式,培育发展以功能性食品和美食工业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

智能消费品

以“功能多样、智能互联”为方向,利用智能产业发展释放的技术红利,引导家居行业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等智能产业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发展以智能家居和消费类电子为代表的智能消费品。

健康消费品

以“绿色环保、品质优良”为方向,围绕体育、旅游、健身等消费市场,培育发展以室内外健身器材、户外装备、运动休闲自行车和运动用品为代表的健康消费品。

时尚潮流

消费品

以“科技时尚、个性鲜明”为方向,抢抓时尚消费市场机遇,运用市场消费大数据,丰富文化和时尚元素,打造设计师品牌和个性化定制品牌,培育发展以服装服饰和个护美妆为代表的时尚潮流消费品。

精致高端

消费品

以“精工智造,工艺先进”为方向,突出工匠技艺,提升精密制造水平,培育发展以高档饰品、工艺美术精品、旅游纪念精品、钟表眼镜为代表的精致高端消费品。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山水都市、三峡库区、武陵山民族地区等独特旅游资源,深化工旅合作,促进消费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促进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品工业紧密对接,推动渝产消费品网销基地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深化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等环节应用,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专栏3  融合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重  点  方  向

工旅融合

定期开展工旅对接活动,开发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消费类产品。推动行业扩大与旅游景点、酒店宾馆等旅游场所的合作,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辟工业旅游市场。

工商融合

定期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市内大型商超、连锁超市、便利店开设重庆消费品工业品牌产品专区(专柜),策划开展渝产消费品“一带一路”推广活动,推动国际知名零售商在渝建立供应链基地,扩大采购规模。

两化融合

深化与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食品、五金、家具等领域的合作,优化供应链,完善资金链,推动建立服务产业发展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渝造精品”网销产品策划推广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发挥创新赋能作用。

引进和培育行业创意设计领军人才和专业机构,对标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标准,加快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产品设计、品牌策划及推广能力。支持举办消费品工业创意设计大赛,推动优秀创意设计成果在渝产业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建设一批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食品原料全组分利用、益生生物加工、保质减损、智能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促进行业与金融、文创、融媒体营销、大数据智能化相融合,推动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网络直播基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区县政府)

(二)强化标准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强化标准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参与标准制(修)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发展需要的团体(联盟)标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制定并自主公开高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推进专利转化为标准。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增强质量管理能力。持续推进服鞋、家具、五金制品等出口加工类产品开展“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搭建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产品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庆)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重庆海关,有关区县政府)

(三)打造龙头企业拳头产品。

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已上市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巩固主业拓宽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培育产业链群,释放形成集群效应。支持资源型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服务型制造企业深耕个性化定制市场,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扩大本地配套规模。做深做强主导产品,提升产品精细化程度,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品质保障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优势拳头产品。加快引进培育智能小家电、品牌化妆品、生物食品等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消费类拳头产品。(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金融监管局,有关区县政府)

(四)推动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产业生态完善的特色产业基地。主城都市区(以下称“一区”)发挥人才、先进制造、物流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总部结算、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大宗原料精深加工等业态;渝东北三峡库区域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域镇群(以下称“两群”)强化“乡情”联接,推动返乡创业,重点发展农副食品、特色轻工和劳动密集型制造。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区县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动江津区建设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示范区,支持巴南区建设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集聚区,培育壮大涪陵、綦江、梁平、秀山等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以示范区为引领、特色产业基地为骨干、区域间协同配套的消费品工业发展新格局。鼓励“一区”龙头企业在“两群”建立“扶贫车间”,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科学布局和推动建设粮油、服装面辅料、木材等大宗原辅料集散和交易中心,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各区县政府)

(五)开展品牌建设专项行动。

统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社会资源,搭建部门协同服务体系、质量保障服务体系、智库支撑服务体系、品牌推广活动服务体系。市、区县分级建立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项目库,遴选试点示范项目,分年度开展重点示范试点品牌集中宣传推广,打造一批国际化优势品牌,催生一批个性化精品品牌、塑造一批集合品牌、壮大一批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区”各区至少有两个主打品牌,“两群”各区县至少有一个主打品牌的品牌发展态势。支持品牌优势企业,拓展周边关联产品,开展品牌推广关联活动。支持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整合资源,推进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追溯机制、统一包装标识建设,打造行业性集合品牌,塑造渝产消费品品牌新形象。(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局、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有关区县政府)

(六)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加大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力度,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在食品、家具、服装、五金等领域探索建设智能化共性工厂。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和龙头企业搭建消费品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和集成服务。推动建设重要生活物资产业链协同管理数据库,动态更新数据,确保突发状况下快速组织企业生产供应。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提升渝产消费品产品质量信誉保障能力。支持食品、造纸、日用玻璃、包装、塑料等行业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改造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力度,创建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示范标杆企业。(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商务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有关区县政府)

(七)优化拓宽市场渠道。

策划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产销对接系列活动,拓展沿线省市、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支持企业设立用户体验中心进行产品展示和营销,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拓展旅游消费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电商营销比重,拓展线上消费市场,推动线上线下协调发展。支持企业参与“重庆火锅节”“啤酒节”、夜市文化节等消费类活动,策划开展重庆消费品工业消费嘉年华(时尚消费节)活动,支持举办以时尚产业、特色食品为主题的博览会,丰富“中国重庆国际时尚周”等展会活动内容,促进关联产业联动发展。鼓励大型商超、交通枢纽和景区设立“重庆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专销区,建设一批特色产品专营店、旗舰店,增强渝产消费品商贸流通活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委、重庆海关,各区县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根据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研究支持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关举措,形成支持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区县政府)

(二)实施精准招商。围绕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策划一批带动性强、链群效应明显的重大项目、“园中园”项目。依托“1+4+7+36”的园区发展支撑体系,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机制,高水平高标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和配套企业,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商增资并重互促,支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并加强对外合作,营造以商招商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招商投资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

(三)加大政策支持。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消费品工业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农产品采购、品牌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场开拓、赛会展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消费品工业产业引导投资基金。支持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产品纳入《重庆市重点鼓励采购产品指导目录》,探索建立政府采购预付款保函制度,降低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成本。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市场的消费品工业企业倾斜配置信贷资源。强化用地保障,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设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性大宗原料进口海关指定监管场所。(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金融监管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重庆海关,各区县政府)

(四)强化人才支撑。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区县、园区、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等领域深入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研发、营销、管理优秀人才。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人才培训、宣传推广、展览展示、行业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优化人才引育,对引进行业紧缺型人才和核心骨干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提升行业企业家素质,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工商联,各区县政府)

(五)营造良好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科学、便捷、高效的审批和管理体系,对服务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执行减税降费、困难企业帮扶各项政策,优化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支持企业公平参与各类采购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倡导诚信经营。强化监管执法,对假冒仿制、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快速响应、严厉打击,保护企业劳动成果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县政府)


文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