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重庆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名单详见链接:https://www.miit.gov.cn/jgsj/jns/wjfb/art/2025/art_6f09c1deb79a41c49f106b012e76320e.html)。近年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坚持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一体推进,以工业“绿效码”改革为牵引,创新方法路径,加快推进三级贯通的绿色制造体系,奋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绿色制造标志性成果,不断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政策体系,凝聚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新合力。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将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纳入《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系统部署。修订《重庆市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认定管理办法》,细化认定条件、认定程序,推动绿色制造体系由示范引领逐步转向全面支撑;制定《重庆市绿色工厂动态管理与梯度培育试行办法》,明确绿色工厂分级标准、动态管理、梯度培育等具体内容。二是推动政策联动。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内容,优先支持绿色工厂实施的绿色技改项目申报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将绿色工厂创建纳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年度工作要点,助推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
二、创新三级贯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新模式。一是树立标杆典型。锚定全国领先目标,对已获评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串联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等绿色产业链,引领制造业绿色发展。选树一批国家级制造体系创建典型案例和先进做法,持续宣传推广,提升引领力、影响力、价值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各项数据年均增量连续3年西部领先,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高于全国平均9.5个百分点。二是分级认定管理。市级层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标准基础上,细化30项评价指标,对市级绿色工厂实行100分制分级评定,从低到高认定为A到AAAA四个等级,结合“双百行动”、节能监察等实施动态管理,实现企业绿色等级有升有降、有进有出,促进全市绿色工厂形成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为遴选出更多国家级绿色工厂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395家、绿色园区33个,其中市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3%。三是梯度培育储备。区县层面,加大绿色工厂潜力挖掘,对未达到绿色工厂标准的按B、C、D三个等次建立后备企业库。组织第三方机构每年入企开展绿色评估,对照绿色工厂创建标准为企业量身定制高、中、低三套技改方案供企业选择,按照“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创建一批”原则,有序推动后备库企业逐步升级成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全市已入库培育企业超1000家。
三、强化数绿融合,探索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新赛道。一是推动数据集成。归集全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生产经营等4方面数据,创新开发“工业绿效码”应用,实现企业赋码评级、绿色诊断服务、绿色技术推广、绿色人才培养、绿色金融支持等数字化应用“一码通”。联动人行重庆分行,在其“长江绿融通”上开发专门支持工业企业服务的应用模块,助推绿色低碳发展与绿色金融服务的系统跨界创新。二是数据标准互认。依托“工业绿效码”、“长江绿融通”、企业征信等数据,搭建工业企业绿色绩效水平算法模型,合力共建金融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工业企业能效数据、信用数据、行政处罚信息、典型案例等信息互通互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三是合力赋能增效。对A到AAAA级绿色工厂,推动金融机构定制开发“工业绿效贷”产品,实现“工业绿效”评级和绿色贷款利率深度挂钩,2024年重庆银行率先为A级绿色工厂盛泰光电科技发放全市首笔工业绿效贷0.3亿元,并根据绿色等级实行利率浮动,实现全市工业绿效贷“零突破”。对未达到绿色工厂标准的B、C、D级企业,纳入转型金融支持,针对性制定转型金融服务产品,有力有序推动传统高排放或较难减排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下一步,重庆将坚持把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稳妥推进“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化改革突破,全面推进工业“绿效码”应用,加快建设三级贯通的绿色制造体系,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推动制造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