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复函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81J/2020-05032
[ 发文字号 ]
渝经信复函〔2020〕306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经济信息委
[ 成文日期 ]
2020-08-07
[ 发布日期 ]
2020-08-07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59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渝经信复函〔2020306

民建重庆市委:

你们提出的《大力促进我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597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金融监管局、重庆银保监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两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年均增加值增长8.5%,高出全市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同时,国家积极支持重庆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应该说,重庆加快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服务型制造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委发〔2018〕13号)将服务型制造纳入全市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一所对我市1633家重点企业评估,到2019年6月,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为24.8%。建立市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库,入选项目32个,总投资约2.8亿元,已完成投资约1.1亿元。

(二)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有7家落户重庆。全市已集聚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183家,为4.7万户重庆企业提供了“上云”服务,2019年新增万户企业“上云”。2019年,建设了200个智能化生产运营、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远程运维管理、产品增值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顺利运行并服务陕西、宁夏、贵阳等地日均标识解析量140余万次

(三)工业设计发展取得进步。一是政策引领得以强化,工业设计纳入了“十三五”规划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出台了重庆市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二是中心规模不断壮大,已建成锦晖、力帆、长安等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居中西部前列)和4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三是氛围营造有声有色,依托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这一国家级展会平台,成功举办了2019“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高峰论坛和工业设计十佳评选等活动。

(四)软件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软件企业约2.5万家,纳入运行监测统计的软件企业为163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其中,规上企业为820家(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2019年全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705亿元,同比增长16.06%。

(五)金融业发展有力有序。一是跨境金融发展方面,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获批在重庆自贸试验区开展7项外汇创新业务,发布《关于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外汇创新业务的通知》(渝汇综2019〕9号);深化跨境结算便利化举措,2019年新增11家重点企业、8家银行实施进口付汇便利化;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在全国首批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银行办理企业贸易融资较传统模式节省检验时间超过90%。二是交易市场方面,目前纳入我市地方金融监管的交易场所14家(不含区域股权市场),交易场所注册资本达33.5亿元,资产总额195.57亿元,净资产30.82亿元,共有12万多户交易客户,客户结算资金余额13.34亿元,累计交易总额达7.57万亿元。三是巨灾保险方面,我市25个区县已完成巨灾保险承包工作,各区县总共投入7602万财政资金,累计提供保障金额41.5亿元。

(六)物流业快速发展。一是探索建立中欧班列境内外集采平台,发挥中欧班列运营公司平台组织作用,延伸服务功能。二是编制《中欧班列(渝新欧)高质量发展管理实施意见》,支持“渝新欧”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推动中欧班列建设国际国内知名供应链品牌。三是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降本增效增量,牵头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组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四是创新航运物流组织模式,加密开行“沪渝直达快线”,缩短货物水运时间,提升外贸集装箱货物出海出境运输效率。

(七)平台经济迅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聚焦智能化,通过智博会等重要平台吸引了阿里、腾讯、华为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企业在重庆落地项目二是大力引进培育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平台。英特尔FPGA华为重庆DevCloudSAP中小企业智能化赋能中心等赋能平台达到200多家,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赋能服务。渝快融平台已签约合作金融机构40家,累计注册企业21.6融资放款金额183.6亿元。忽米网平台已汇聚全国21万多家注册用户,近8万家企业服务商,订单金额超过16亿。SAP中小企业智能化赋能中心帮助全市300多家企业实现了“上云上平台”

二、相关工作措施

围绕提案所提建议,立足全市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提案提到的当前推进过程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两业融合”对接平台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以及“建立完善两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对策建议,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着力。

(一)加强“两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0〕10号),从政府层面引导和鼓励“两业”融合发展。是加强宏观产业谋划引导,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强化我市“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是以成渝地区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大工业设计等产业培育力度,引导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试点,积极向国家争创两江四岸核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我市“两业”融合发展。

(二)推动“两业”融合发展重点突破。

1.推进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优先从三个方向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一是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服务。支持制造企业和第三方企业整合供应链物流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水平。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应用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二是发展网络协同制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产品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各环节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协同,提升整条制造链的制造能力。三是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搭建产品远程监测与诊断平台,完善产品智能维护系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状态管理和现场技术支持,向“产品+服务”制造商转变。2020年,计划推进21个服务型制造相关试点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9亿元。

2.注重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服务聚集区,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成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实施“设计+”工程,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引导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落户我市。培育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市级工业设计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提升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推动建筑设计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发展,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2025年,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900亿元。

3.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一是提升软件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提升应用软件研发水平,形成完备的生态服务体系。加强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下的大规模并行分析、量子通信、VR/AR/MR、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研究。支持企业深化与软件领域高端智库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二是提高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水平。强化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工业控制基础软件平台、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监测监控等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升制造业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能力。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业互联网第三方服务、行业通用工业技术软件化等平台,建立覆盖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平台。三是促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创建“名城、名园”,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以主城区为核心,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软件产业集约发展水平。支持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高新区软件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中国智谷重庆软件园等园区服务国家战略,力争在软件细分行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4.推进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二是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三是进一步促进投融资便利化。四是争取设立西部期货交易所。五是共建统一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六是构建成渝两地区域产权要素交易共同市场。七是打造跨区域承载国家油气体制改革的实施载体。八是进一步优化巨灾保险方案夯实基础。九是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探索指数型超赔再保险。

5.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一是积极培育现代制造业物流,在机电产品、商用车、摩托车等领域,推动跨国跨区域生产物流发展,提供制造业全产业链物流服务,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再造。二是鼓励物流企业提供制造企业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生产端优化配置资源和产品创新。三是推动开行面向大型厂矿、制造业基地等的“点对点”直达货运列车,提高协议制运输比重,引导铁路运输企业与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客户签订运量运能互保协议。四是支持果园港、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等大型物流枢纽建设集采购、分销、仓储、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制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协同系统,探索构建以个性化定制生产、云端制造等新型产业服务模式。五是加快发展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制药、高端电子消费产品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的航空货邮服务,加大“卡车航班”开行力度,构建高价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务网络。

(三)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

1.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高水平、动态更新的工业互联网的云、平台、应用评测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协同生态。实施软件定义工业互联网异构网络融合设备研发及应用等项目,在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与重点装备、共性平台与安全等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

2.建设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和协同设计平台。依托重庆赛宝公司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APP质量检测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冶赛迪建设“面向钢铁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重庆理工大学建设“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重庆海王仪表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阀门预测性维护平台”等一批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平台、高端装备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平台。

3.努力发展赋能平台作用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着力培育英特尔、华为、阿里巴巴、施耐德、SAP等赋能企业,引进腾讯云启基地、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平台,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开发测试、协同创新等方面,助力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

4.打造一批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产业情况,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创新中心等服务平台。加强产业布局规划,重点支持沙坪坝重庆工业设计城、巴南工业设计产业园和南岸工业设计产业园等集聚区建设。

(四)营造“两业”融合发展浓厚氛围。一是继续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依托高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二是继续举办“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和高峰论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设计活动。三是持续开展工业设计区县行活动,宣传工业设计价值,加强行业交流合作。

(五)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市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市拟将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更名为重庆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职责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加强服务业发展成效市级督查评估。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政府在推动“两业”融合发展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全面发挥政策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三是增强人才支撑。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领军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人才专业化,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四是完善统计监测。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完善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两业”融合统计调查制度。建立“两业”融合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完善市、区县服务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

此复函已经陈金山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6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